设为首页 远程查档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习园地 正文

平度的骄傲——记革命先驱杨明斋、刘谦初

作者:档案馆(校史馆)时间:2022-06-29点击数:

《说苑》记吕邱先生向齐宣王进言——“愿选良吏,平法度”。这句话不仅成为齐宣王治国安邦的重要理论指导,也是“平度”之名的历史警语。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平度涌现出许多“良吏”,杨明斋、刘谦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不畏艰险,跻身革命,积极参与党的建设工作,忠心报国。

杨明斋

杨明斋,1882年生于山东平度马戈庄村,学名好德,字明斋,小名“百岁”,曾化名杨好贤,俄文译名杨和德。1901年3月,为生活所迫,他走上了闯关东之路,历经月余到达了沙俄统治下的海参崴谋生。旅居国外的杨明斋有时做工,有时半工半读,深入了解当地华工和民众的疾苦,通过接触布尔什维克,逐渐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在十月革命前光荣加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为党积极工作。在火热的工作和革命中,其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及俄语水平都得到极大的提高,逐渐成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远东地区的骨干,也是我国最早的布尔什维克成员之一。

1. 肩负使命,推动建党

1920年年初,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遣一个工作小组到中国了解情况,联系中国进步力量。小组负责人是俄共(布)远东局局长维金斯基,杨明斋担任小组翻译和向导,是维金斯基的主要助手。杨明斋向维金斯基建议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必须吸收有学问的人,才能有号召力。他们首先到达北京,杨明斋安排并促成维金斯基和李大钊的会见,双方交流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判断和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看法。经李大钊介绍,他们又去上海拜见陈独秀。杨明斋一举促成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两位创始人的联系,成为建党的主要联络人和推动者。他在上海与陈独秀等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建中俄通讯社,以此为据点开展建团建党活动。1920年8月,他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随即转为中共党员,是俄共与中共的“双料”党员。受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委托,杨明斋和俞秀松组织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陈独秀、俞秀松、杨明斋等人成为首批团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先有团后有党的原因。

1920年9月,杨明斋成立外国语学社,亲任校长并授课,引导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选拔留苏学生。外国语学社实际上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党校,杨明斋也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位党校校长。同年秋,杨明斋赴山东济南与王尽美、邓恩铭等会见,促成济南马克思主义学会和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同年10月,杨明斋与陈独秀参加了上海机器工会的成立,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新型工人组织,杨明斋实际上成为我党工会的创建人和领导者。

1921年4月,杨明斋和张太雷赴俄,向共产国际远东局汇报党的成立工作,会商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同年6月,他们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这也是杨明斋缺席党的一大的真实原因。1922年7月,杨明斋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共“二大”,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发表了积极的意见。

2. 著书立说,传播马克思主义

杨明斋勤奋好学,读过私塾,精通外语,文字功底扎实。这为他著书立说、宣传马克思主义奠定良好基础。继《新青年》之后,杨明斋同上海的共产党人创办理论性月刊《共产党》。他积极参加这两个刊物的印刷出版工作,并以此为阵地发表译著大量文章,介绍俄国革命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此后杨明斋任中俄通讯社社长(后改为“华俄通讯社”),不断在《民国时报》发表介绍俄国革命的文章。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为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作出重要贡献。

杨明斋在进行革命活动的同时,还潜心著述《评中西文化观》一书,抨击社会上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复古主义思潮,矛头直指这种思潮的代表人物梁漱溟、梁启超、章士钊等传统文人大佬,受到当时罗章龙、李维汉等人的极力称赞。大革命失败后,杨明斋痛定思痛,开始从事探索中国社会的理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探讨中国的发展史。他隐居北京和河北两地,两年时间完成《中国社会改造原理》一书,把他对改造中国社会的整套见解留给后世,这成为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党思想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3. 忠厚耿直,培育青年

杨明斋在早起的革命活动中给人留下了秉性耿直、敢说敢干的山东大汉形象。他在党的会议上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猛烈抨击打着“倡导东方文化”旗帜的代表人物,甚至根本鄙夷曾经是中山大学的学生而后显赫一时的中共代表团团长王明,将忠厚耿直的性格展露无遗。大革命失败后,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卸到陈独秀身上。杨明斋为陈独秀鸣不平,认为共产主义国际应承担领导责任,甚至向共产国际陈述报告,质疑其某些错误做法并要求改正,故受到斥责和孤立。这为他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埋下伏笔。

杨明斋重视青年人的培养。1921年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从外国语学社学员中选派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几十名团员,由杨明斋安排和介绍,赴苏联留学,这也是我党派出的第一批赴俄留学生。1925年10月,苏共中央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决定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杨明斋和周达文奉命在上海招收学生,为他们赴苏联留学做准备。10月下旬,杨明斋亲自带领第二批学员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等百余人赴莫斯科,其中不乏国民党和进步人士的子女。杨明斋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总务长,为他们服务两年,与他们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为培养党的早期干部做出重要贡献。

李大钊称赞他“万里投荒,一身是胆”;罗章龙赞誉他“自甘韬晦,埋首革命”;曹清华认为他“举止稳重得像泰山一样,是东方大地上,最初传播革命种子的长者”;周恩来曾称他是“忠厚长者”。他在革命活动中展现出的光辉形象,永远烙印在人们心中。

刘谦初

1. 投笔从戎,跻身革命

刘谦初,1897年12月2日,出生于平度县刘家庄一个农民家庭,学名刘德云,字乾初,乳名“光”。“谦初”是他在1929年4月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后的用名。1916年,袁世凯在日本帝国主义指使下制造复辟帝制的丑剧。国破家贫的现实激起了青年刘谦初的爱国报国之志,他积极参加革命讨袁军,荣获义勇奖牌。1919年,刘谦初考入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的前身)预科学习。他刻苦努力,成绩优异,深受班内师生喜爱,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培养了反帝爱国热情。1922年9月,刘谦初因参加“我的二十世纪宗教观”征文大赛获得第一名,获得免费进入燕京大学深造的机会。从此,他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4年6月秘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燕大毕业后,刘谦初赴镇江润州中学任教。一年后,奔赴革命策源地广州,进入岭南大学任教。1926年12月,刘谦初奔赴革命中心武昌,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民军,并兼任革命刊物《血路》的副主编,撰写了大量革命文章,宣传革命真理。第二年年初,刘谦初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发誓终身为党奋斗。

1927年4月,他与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张文秋参加毛泽东主持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典礼,聆听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重要报告,并与毛泽东探讨中国农民运动与中国革命问题。月底,刘谦初与张文秋结婚,开启革命夫妻的生活。12年后刘谦初和张文秋的女儿刘思齐嫁给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2. 恢复重建党组织,坚守党的秘密

刘谦初听党调遣,积极承担恢复党组织的革命工作。1927年10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央调刘谦初去福建工作,恢复重建党的福建组织,并当选为省委书记。1929年2月,刘谦初奉中央之命,调任山东工作,进行恢复组织、重建山东省委的工作,并任省委书记兼任宣传部部长,张文秋担任妇女部长,这对革命夫妻开启艰苦的山东革命工作。同年夏,因叛徒出卖,张文秋与刘谦初先后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们坚贞不屈,坚持斗争,保守党的秘密。1930年2月张文秋被营救出狱,刘谦初不幸于1931年4月5日与邓恩铭等22名优秀共产党员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史称“四五烈士”。

刘谦初在狱中与妻子留下诀别之语:“希望你好好回到家里,照顾母亲,听母亲的话,好好在家做事”。他将党视为最崇高可敬的母亲,把自己看作党的忠实儿子。

党的历史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是我们生动的教科书,也是我们继续奋斗的营养剂和加油站。研究和发掘杨明斋、刘谦初等革命先驱的红色档案材料,重温他们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对于我们感悟党的思想伟力,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保持共产党员的鲜明本色,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承下去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

作者:金小丽 张蕾 刘旭光

作者单位:平度市档案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发表时间:2022-02-08

来源:《中国档案》

网址链接:http://www.chinaarchives.cn/home/category/detail/id/38188.html

CopyRight©2006-2007 武汉轻工大学档案馆